“違規攬儲是高壓線,現在誰都不敢碰。”深圳一家銀行高管出言謹慎。
事實上,違規攬儲的現象存在由來已久,但在今年尤為突出。
去年以來,各家商業銀行在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天量放貸后,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資本金短缺的難題,加上今年監管層出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嚴格執行75%的存貸比、叫停銀信合作等系列監管舉措之后,銀行業流動性日漸緊張已成為業內不爭的事實。而連續7個月的“名義負利率”,更成為促使部分銀行違規高息攬儲的直接因素之一。
內有流動性難題、外有監管嚴打之勢,銀行家們該怎么辦?
1 違規攬儲“暗流涌動”
“國慶節股市休眠,玩轉手中閑錢——XX銀行國慶7天理財產品,
無獨有偶,浦發銀行近期也推出了一款名為“匯理財”的理財產品,其中一年期產品,年化收益率在2.55%到2.75%,門檻為5萬元。此外,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均推出了假日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在2.5%-3%之間,均高于現行銀行2.25%一年期存款利率。
記者隨后以存款客戶身份,走訪了多家銀行營業部理財室,詢問一次性存款100萬元,能否獲得相關優惠和返點,得到的回復均是目前銀監會嚴禁違規攬儲,沒有任何優惠措施,但極力建議購買該行的理財產品。
“在國慶節前,這種理財產品收益大幅提升,實際上暗藏玄機。”一位熟悉銀行業務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在銀監會近期專項稽查風暴之際,誰也不敢頂風違規,盡管表面上風平浪靜,但銀行對存款的爭奪還是暗流涌動。”
從年初銀行存款大戰到近期各種高收益理財產品涌現,各家商業銀行對存款客戶的爭奪的一直在進行。一方面面臨固定儲戶的流失;另一方面還面臨監管機構日顯嚴厲的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很缺錢”,已經成為業界不爭的事實。
本報曾在今年3月報道,各家商業銀行對于存款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一些中小股份制銀行甚至明確將2010年定為“存款年”,不少銀行都將拉存款作為考核指標之一,甚至后勤人員也都有任務。
在銀行資本金的高壓下,來自總行下達的存款指標,也時常讓存款客戶和基層銀行倍感壓力。在現行的銀行管理體系中,存款量屬于基本考核指標,完不成指標就得降級,甚至面臨下崗的風險。而不合理的激勵機制和過大的存款考核壓力,是導致銀行存款業務出現違規的根本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系主任趙錫軍認為,傳統的商業銀行管理模式實行分部門管理,存款部門、貸款部門和中間業務等各個部門相互獨立,缺乏整體協調,很難把握風險的總體狀況。因此,需要建立綜合性的考核指標和激勵機制。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違規攬儲也存在區域性的差異。
近期銀監會通報和媒體曝光的違規攬儲案例,絕大多數出現在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區的違規案例并不多。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指出,東部發達地區金融產品比較多,居民選擇投資產品也更多。相比而言,西部地區可選擇余地比較小,存款壓力比較小。
在存款資源相對有限的局部區域,“爭奪存款”的競爭更是愈演愈烈。有時為了拉到一個存款大戶,銀行不得不暗地里使出存款返點、變相加息等違規措施。
2 “負利率”加速儲戶出走
國慶期間,剛結婚不久的程夫婦婉拒了和好友外出旅行的邀請,而是奔走各家銀行理財室和眼下火爆的黃金柜臺,尋找其他投資的渠道。
“錢在銀行賬上躺著總覺得不踏實,必須將一部分資金取出來投資。”半年前,程夫婦懷揣幾十萬元的首付款,準備在北京市內買一套小面積的婚房。適逢國務院出臺房貸新政,于是他們暫緩買房計劃,并將這筆錢以活期的形式存在銀行。
今年3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月份CPI達到2.7%,時隔18個月首次超過一年存款利率2.25%,程夫婦的存款實際上成為“負利率”,隨后幾個月CPI一路攀升,一直到8月份的3.5%,整整超過存款利率125個基點。
連續7個月的負利率,盡管并沒有讓程夫婦銀行賬上的資金縮水,但資產的隱形流失卻讓他們時常心神不安。于是,他們決定從這家銀行取出資金,將資產分別配置在銀行理財產品和打新股上。
程夫婦當下面臨的投資窘境,可看作當前商業銀行居民儲蓄存款外流的一個注腳。連續多月的負利率,在招攬新增存款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的同時,存量存款也面臨流失的風險,這讓商業銀行的存款部門的“亂了陣腳”。
“就基層的情況來看,今年個人儲蓄一直存在漸進外流的情況。”一家上市銀行省分行行長告訴記者。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高管也同樣面臨儲蓄存款外流的情況,“相比往年居民存款增幅的居高不下,今年明顯感覺到增長乏力,特別是新增儲蓄方面,不甚理想。”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存款性公司活期存款前8月累計增幅僅為8.25%,增幅明顯比去年同期放緩,其中今年2月和7月,同比增幅下跌4%和0.27%。
事實上,早在今年6月,記者在對河南銀行業調查時,就曾聽當地銀行業人士抱怨,今年儲蓄外流情況很明顯。“投資擔保公司承諾投資回報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部分銀行存款,但并不清楚他們的放貸領域。”
在鄭州街頭,投資擔保公司的車體廣告和戶外廣告隨處可見,明顯高于目前商業銀行的相應存款利率。但也有業內人士提醒,“由于投資擔保公司屬新興事物,資產規模普遍較小,投資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并不建議普通居民參與”。
盡管眼下并沒有很好的投資渠道,但類似程夫婦這樣的潛在流失的儲戶卻大有人在。一旦有更好、更穩妥的投資渠道,他們就可能毫不猶豫地從銀行撤離,這也是目前商業銀行擔憂存款流失的重要因素。
一位去年10月開始專門打新股的投資者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她打新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相當于固定存款利率的3倍有余。
3 銀行流動性之困
如果說擅自提高利率、有獎儲蓄等違規攬儲行為是外在表象,那么商業銀行普遍面臨的流動性緊張則是造成上述違規表象的內在動力。
根據上市銀行2010年半年報顯示,部分銀行的存貸比高于75%的監管紅線。除國有銀行外,中小銀行的存貸比數據都不太樂觀。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存貸比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深發展,數據分別為74.39%、74.07%及73.88%,離75%的紅線只有一步之遙。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造成商業銀行違規攬儲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從宏觀上來看,今年貨幣政策總體比去年偏緊,加上監管層對銀行資本充足率、存貸比嚴格監管,都對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流動性提出挑戰。此外,目前銀行名義利率偏低,致使今年一度出現存款增幅大幅下降的趨勢,部分銀行只能以高息來攬取存款。
劉煜輝認為,一方面,今年以來監管層加大房地產、地方平臺和產能過剩三領域信貸業務的窗口指導,導致相關貸款派生存款有所減少;另一方面,銀監會推出了“三個辦法一個指引”,推行“實貸實付”制度,對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的存款業務有明顯沖擊。
除外,銀行銀信產品的退出,進一步加快了“銀行脫媒”的進程,上半年銀信產品發了大約兩萬億元,該產品比銀行存款收益率高,因此對儲戶存款增長沖擊也比較大。
趙錫軍認為違規攬儲現象的集中出現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首先,從管理制度上來講,每家銀行存款部門都有自己的目標和任務,這種壓力放在管理層和員工頭上;其次,很多商業銀行去年放貸比較大,資金來源壓力緊張;除外,今年管理層加強了資金充足率、撥備率、貸存比等方面的管理,很多銀行充足率、貸存比壓力很大,這些都集中反映在對資金來源的爭奪上。
受訪的專家都將今年以來存款負利率視為違規攬儲的直接原因。趙錫軍認為,在目前負利率的情勢下,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其他理財產品,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儲蓄存款,從而構成了銀行資金的壓力。
4 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受考驗
“現在每一家銀行都賺錢,好像誰都能把銀行做得很好。而一旦利率價格全面放開,可能我們很多吃利差的銀行都會虧損。屆時,我國商業銀行可能就會面臨大洗牌!”9月底,在北京金融街舉辦的一場金融穩定論壇上,民生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趙繼臣語出驚人。
在趙繼臣看來,目前銀行推出任何一個產品都賺錢,這一優勢源于現行的政策制度,特別是央行利率、匯率體系保護了目前商業銀行的經營。如果現在完全利率市場化,可能就會出現很多銀行設計的產品虧錢。“而目前所有商業銀行,只要你放貸款,就有利差可賺。”
回顧2009年商業銀行狂飆突進的天量放貸,不難發現,多家商業銀行自發的放貸沖動,有順應“保增長”的政策因素,但從根本上來講,在現行的息差保護制度下,商業銀行放貸規模越大,則預期的贏利就越多。依靠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路徑,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商業銀行實現“做大做強”的不二法則。
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競爭的加劇和金融業開放步伐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也在悄然地發生改變,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傳統的規模擴張的盈利模式的瓶頸日益凸顯。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沿海地區,為爭奪存款客戶,銀行不得不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違規現象屢見不鮮,正是這一模式發展瓶頸的縮影。
今年以來,監管層層加碼對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資本金充足率、存貸比等要求,依賴于傳統盈利模式的商業銀行不得不面臨“兩難境地”——如果不能吸納充足的存款,就不能達到監管部門的要求。而為了達標而收緊信貸規模,就會制約銀行的盈利水平。
據了解,在國內商業銀行的盈利結構中,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利息收入占據了大部分份額。
上市銀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在75%以上,中間業務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只占20%左右。而在國外,中間業務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共同構成了現代銀行業務的三大支柱,中間業務收入一般占到總收入的40%—50%。
因此,從這一層面來講,銀行違規攬儲背后折射的是目前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困境。“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現行的盈利模式,將來肯定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趙繼臣警示。
盡管利率市場化是未來改革的必然方向,但就目前來講,劉煜輝建議,在不直接沖擊商業銀行現有的利差水平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要轉變目前過分依賴息差的業務,提高資產盈利水平,從而減輕對存款規模的過分倚重。